常言道世上沒有免費午餐,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。 神賜福我這樣頑劣的人,為的是要完成祂的計劃。
1984 年我接任浸信會天虹小學創校校長,我請求校董會容許聘請老師時用人唯才,基督徒優先,如有更適合者亦可聘用,蒙校董會答允。 在我任內陸續聘請了二十多位非基督徒老師,同時我與信徒老師分享,希望把握機會向這些同事傳福音。
感謝主!大部分老師信主成為基督徒。 自從網路普及後,我們成立了一個「屬靈祈禱組」的群組,透過群組大家分享生活上的憂喜,互相禱告記念。 每年我的生日,他們都會招聚一起為我慶祝,每次少者十多人,多者二十多人,四十年來如一日。 感謝神,有一群愛護我的同事。
4、5 年後,有一天校監與幾位人士到訪,經介紹後得知是九龍城浸信會的執事,他們希望在校內設立福音堂,徵求我的意見,傳福音的事我沒有拒絕是理由,於是浸聯會屬校第一所福音堂成立了。 福音堂有堂委,校監是主席,校長是書記,一切運作校方輿當地會友負責,因此我暫別鴨浸十多年。 (楊小玉姊妹作神學生時曾到我校福音堂實習)經過一段時間,大家合作愉快,福音堂運作良好,於是聯會便邀請地方教會以「天虹」模式,在屬下的中、小學及幼兒園,設立福音堂,其他有辦學的教會,亦在校內展開福音工作。 後來福音堂自立為教會者十多家,如竹園浸信會(天虹小學),笫一城浸信會(沙田呂明才小學)、培正道浸信會(培正小學)及麗城浸信會(浸聯信小學)。感謝主!福音得以廣傳。
九十年代初,我被選為浸聯會書記,當時差傳部(「差會」前身)差派了一位宣教士到蒙古國(俗稱「外蒙」)做華人福音工作,她是從零開始,她認識了一個華人家庭,經介紹輿當地的華僑學校聯絡。 學校由於資源缺乏,校舍破舊,每逢冬天地下水流失,校舍牆壁便會傾斜,收生困難,老師薪水微薄,由校長至老師都沒有受過專業訓練,校方希望得到外界幫助,改善教學質素。 宣教士在述職時,將情況報告差會和聯會。 聯會希望能打開蒙古福音之門,先派人了解情況並與校方討論,我是現職人員,又被選中了。 於是每年的三個長假期(復活節、暑假、聖誕節)都要北上。 暑假期間更要帶領一班熱心的老師對當地老師培訓。
經過 4.5 年的商討及籌劃,決定由浸聯會及當地華商合作,學校搬遷及重建,設立獎學金,保送老師到北京接受師範訓練,一切完成後我便功成身退。(當年蒙古國十分落後,沒有正式公共交通工具,冬天天氣寒冷,低温至零下三十多度,食物短缺)現在的華僑學校頗具規模,經過宣教士們的努力,學校的老師有一半己信主(包括校長)又成立了一家華人教會(恩典浸信會)。感恩神的國度在蒙古開展。(蒙古現在已有其他國家的宣教士服侍蒙古同胞,如美國,南韓等)六十歲了!退休了!本以為可以過着優游自在的生活,誰知道教會展開了差傳工作,目的地是廣西的靖西縣,除了與教會合作之外,還有助學,由於要和教育局及學校溝通,借助我校長之名(又受虛名所累)馬牧師建議我加入他們的行列,就此我去了靖西十多年。近年政府教育資源增多,毋須資助學生,但雙方己產生了濃厚的感情,所以每年短宣期間都和他們聚會。今年疫後,思廷、我和「柴宣」幾位姊妹到靖西旅行,順道探望教會和學生,晚上一同聚餐,三十多人,大小老幼一同歡聚一堂。在飯廳裏他們設計了一幅橫額,上面寫着「熱烈歡迎香港親人歸來」,我看後不覺眼眶兒紅紅,他們把我們當作親人,關係何其寶貴。感恩有這麽可愛的親人。
正所謂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十多年前楊小玉姊妹到教會分享,她夫婦二人在厦門設立一所非謀利機構一諾苗中心,服侍一班腦癱兒童及家長,準備在暑假舉辦夏令營,希望教會能協助。教會經討論後,決定鼓勵年青人參加,結果有十多二十人報名,為了方便管理需找人作舍監,參加者全是中學生,校長的「震攝力」大,於是大家又想到我了(盛名又害我不淺),誰知我是老頑童,常常和他們打成一片,一起夜遊沙灘,一起吃燒烤,樂也融融,他們根本不把我當作管制他們的人,大家倒也相安無事。第一屆地點是厦門一级旅遊點一鼓浪嶼,是一個最佳旅遊和活動地方,參加的兒童和家長都帶着歡樂,愉快的心情進行活動。感恩教會有一班有愛心而且守規矩的年青人。
我曾說過希望兩年後(八十歲時)全退,不参與任何活動,但直到今天,很多人和事我仍然放不下一靖西的學生和教會、厦門的兒童和家長、蒙古學校和教會,愛護我四十年的同事。教我如何不想她!感恩我仍存有赤子之心。回望前塵,一路走來,全是神的帶領,在侍奉上我不是不想說「不」,由於自己的卑微而不敢說「不」,事實上也找不出說「不」的理由。詩歌【信靠禱告】正道出我一生際遇。
非我願造之事 非我願去之處
求主以祢恩典決定我每一步
走着信靠之路 這是我的禱告
求主用祢的慈愛領我展翅高飛
不要依我的意思 只相信祢的旨意
我一生必得勝 因祢與我同在(節錄)
生平總結: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,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,直到永遠。阿們!
詩篇廿三篇6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