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 們 的 故 事
- 由1900年代說起
1901年香港浸信會自理會(即香港浸信教會前身)之牧者常前往香港仔鴨脷洲一帶,利用岸邊空地或租用小艇於海上宣揚福音。
1905年秋,香港浸信會自理會之會友於鴨脷洲大街開設醫館,並掛上「談道所」招牌,逢星期五晚上展開佈道工作,為期五載,於1911年秋遷香港仔舊大街設佈道所。
- 1930至1950年代
1936年春,香港仔浸信會牧者向會眾倡議開設鴨脷洲佈道所,附設醫療服務,援助島上貧病坊眾。及至1937年11月遷鴨脷洲惠風街13號地下。其後四年,均由香港仔浸信會傳道同工,並所設的佈道團分擔佈道工作。
1941年12月香港淪陷,佈道所亦因戰亂及樓宇清拆二度遷徙,至1946年遷至鴨脷洲惠風街19號地下,並掛上「基督教浸信會」。
1952年冬,蒙神恩領翁曉明牧師擔任本會主任牧者。
1954年香港浸聯會傳道部接辦本會,時值國內戰亂方息,鴨脷洲居民增加。當中一群來自廈門的青年信徒,熱心協助本堂傳道工作。此外,本會亦與香港仔浸信會合作輪流在會友家中舉行家庭崇拜聚會,向坊眾見證福音,因會友人數增長,於是有建堂之倡議。經牧者帶動會友多番向政府爭取,加上美南浸信會西差會主力參與下,終獲現址動土建堂。
- 1960至1990年代
1962年教會正式成立:4月15日鴨脷洲浸信會新堂落成,當天舉行新堂奉獻禮,並按立第一屆執事。為關顧島上居民教育的需要,本會開辦鴨脷洲浸信會小學及幼稚園,服務坊眾。
1974年秋,服事本會長達22年的翁曉明牧師息勞歸主。同年,香港浸會神學院委派傳道人協助本會會務。與時同時,感恩弟兄姐妹均熱心事奉,共同分擔堂務及校務事宜。
踏入八十年代,隨著香港的急劇發展,鴨脷洲也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。首先是連接香港仔的跨海大橋建成,原來小販林立的大街開始有汽車行走。接著是新型屋邨相繼落成,大量人口遷入。面對這種新形勢,教會自然需要作出適應。
1981年本會停辦屬下小學,只保留幼稚園。同年秋,因會務及福音事工日漸繁多,本會增聘傳道人。直至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,港人信心盡失,爭相移民。教會聚會人數及奉獻皆受到衝擊。
1990年代起,本會展開選舉選立執事,均有弟兄姊妹願意肩負此職份。又有數位弟兄姊妹進入神學院進修晚間課程,為神裝備。整體信徒的眼光也藉著差傳事工的推展而擴闊,並開始關心中國大陸的福音工作,甚至委身其中。
- 2000年至2022年
2000年初本會聘請傳道人,專責幼稚園宗教事工,開展幼稚園學生、教師及家長之工作,並專職帶領及發展本會之兒童事工。
2003年開始分齡牧養,專責青少年事工,推動及發展青少年人之福音工作及栽培工作。
惟因本區兒童人口持續下降,2005年8月本會停辦幼稚園。
2006年起,本會與「工業福音團契」合作,在本會開展「好鄰舍天地」,主力服侍基層人士及弱勢家庭。
由2000年至2016年間,本會先後有6位會友蒙神呼召全時間修讀神學。
2008年 會友劉詠琴姊妹修畢神學院課程後,受聘為本會女傳道。
2012年 本會12月舉行「金禧感恩聚餐」慶祝立會五十周年。主題:「齊來感恩•使命更新」
2013年 會友區紹賢弟兄入職成為傳道同工。
2016年 會友羅婉玲姊妹修畢神學院課程,入職本會,負責牧養青少年群體。
2018年 12月區紹賢傳道和劉詠琴傳道被按立為本會的牧師,繼續牧養鴨浸群體。
2019年 6月中,反修例運動演變為社會運動。香港經歷空前巨變,不同政見令社會撕裂,教會群體亦然。講壇發出時代信息回應當下的處境。
2020 年初疫症開始肆虐,全港堂會陸續暫停實體聚會,轉為網上崇拜聚會。同年9月,黃銘豪傳道於月入職,負責牧養青少年群體。10月劉詠琴牧師榮休,羅婉玲傳道開始牧養成年及兒童群體。
年底,疫情第四波令實體聚會再次暫停。與此同時,不少香港的家庭計劃移民,會友的家庭亦然。
2021年 4月初教會再次復實體聚會。11月區紹賢牧師榮休,羅婉玲傳道擔任署理堂主任。
2022年本會踏入立會六十周年,由弟兄姊妹以「一人一票」方式選出六十周年主題:「主愛領航六十載•時代見證神同在」;同時,由弟兄姊妹從不同角度拍照,製成一套六張<鴨浸明信片>作為留念。另外,六十周年原創主題曲《為主尋夢想》亦在本會弟兄姊妹共同努之下誕生,由作曲、編曲、填詞到錄製,歷時近一年《為主尋夢想》成為感恩的祭,代表全會眾呈獻上主。
1月上旬,第五波來勢洶洶,全港會堂再次暫停實體聚會。4月底教會重開。7月中順利選出新一屆執事值理。
2022年12月11日,本會舉行立會六十周會感恩崇拜。
疫情雖不斷、社會雖不穩、人心雖不安,
惟願上主一直帥領鴨浸弟兄姊妹靠主同心同行,繼續實踐主所託付之使命!
願榮耀頌讚全歸三一上主!阿們!
鴨脷洲浸信會 © 2024
鴨脷洲新市街30號
星期二至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
(午膳時間:下午1時至2時)
星期一 全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