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前不約而同,分別收到兩位青少年團友訪問調查,內容大概圍繞:「上網日漸普及,一些如長者、貧窮家庭階層,因缺乏手機或電腦與相關技能,形成數碼障礙,成為落後社會的一群,各界如何協助他們跨越障礙?」有趣又社會性的題目,刺激我思想「障礙」和「幫助」。
當我們接觸「身心障礙」這詞彙時,我們或會想起一些看不見、聽不見、不能走動的人等印象。近年我們或留意到,不少學童不能安靜地在課堂學習,是學習障礙者。當我們談及「身心障礙」時,相信大多數人也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。因為不論是學校、教會或媒體,相關的教育工作,已取得一定的成果:我們被鼓勵不應歧視任何人、多元社會應共融、需要幫助他人……
換個角度來看,如果「身心障礙」包括「他人的障礙」和「自己的障礙」兩個面向,上述的教育媒體,似乎只集中如何看待「他人的身心障礙」和「向他人提供幫助」的面向,而鮮有讓人思考「自己的身心障礙」,或想像接受幫助時會出現的情況。在「他人與自己」、「幫助與受助」,甚或是「施與受」教會的教導上,兩面向比例均衡嗎?不均衡的「障礙價值觀」所隱含的,無非是社會恐懼障礙,忌諱碰及它。
社會上林林總總的活動,如義工服務、探訪活動,不斷塑造人成為助人者,援助(不幸的)他人。確實,當認真助人時,往往得到充實感、聯繫感、存在感等幸福感覺的回饋;相反,當接受別人幫助時,究竟會有甚麼心情、會遇上甚麼挫折與掙扎?向他人提供幫助,固然需要付出勇氣,但接受幫助的人,其實更需要勇氣和忍耐,除了甚少相關的教導之外,接受別人幫助時,會讓我們感到軟弱無助、陌生,甚或感到厭惡,是受助者的勇氣與忍耐之考驗。試想若果我們「無勇氣接受別人幫助」時,那麼,有誰願意真正接受我們的幫助呢?
人生總有順逆起跌,我們總會患病、遇上意外或受傷。我近來視力開始衰退、又出現耳嗚,影響生活。「障礙」並不是遙不可及,或單屬於他人的,你準備好未?「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著」三卷福音書也記敍了,耶穌基督呼召馬太時所說的話。我們在決志時,豈不是承認自己軟弱、已無藥可救,需要耶穌拯救,而成為基督徒嗎?誰有病?誰不需幫助?接受幫助需要甚麼?值得我們思想和祈禱,求主幫助我們。
願榮歸上主!
(本主日的青少年崇拜,透過「乃縵得幫助」的故事,與年輕人一起學習:接受幫助的勇氣。請大家記念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