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22 年度教會的主題是「服務社群,見證基督大愛」,而主題經文是我們十分熟識的金句:
『耶穌走遍各城各鄉,在會堂裡教訓人,宣講天國的福音,又醫治各樣的病症。他看見許多的人,就憐憫他們;因為他們困苦流離,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。』《馬太福音》9 章 35 至 36 節
既然我們相對熟識這金句,因此想藉以下點點分享,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這兩節經文的「前文」和「後理」,好讓主耶穌的榜樣及吩咐能更全面和深刻地活現在我們心裡。
金句「前文」的行動
若是要認識《馬太福音》9:35-36,我們必須由第八章開始讀,因為第八至九章,共記載了耶穌施行的十個神蹟,其中除了平靜風和海之外(8:23-27),其餘九個均是醫治的神蹟,被醫治的包括:
[1] 長大麻瘋的病人(8:1-4)
[2] 百夫長的僕人(8:5-13)
[3] 彼得的岳母(8:14-17)
[4] 被鬼附的人(8:28-34)
[5] 癱子(9:1-8)
[6] 管會堂的女兒(9:18-26)
[7] 患血漏的女人(9:20-22)
[8] 兩個瞎子(9:27-31)
[9] 一個啞巴(9:32-34)
因此,主題經文 9:35-36,可說是對以上醫治行動的一個總結。耶穌所做的包括在會堂裡教訓人、宣講福音及醫治病人,當中「教訓」、「宣講」及「醫治」這三個動作,在原來的文字是分詞(participle),而這三項服侍都是連於一個主要動詞:「走遍」。由於耶穌「走遍」各城各鄉,祂才能接觸到當地不同的人,就是那九個神蹟中被醫治好的人。
因為「走遍」,耶穌「看見」許多的人,就「憐憫」他們 (9:36),而這一節,兩個主要動詞是「看見」和「憐憫」,「許多的人」也可翻譯為「一大群人」,而這大群人在這裡是指百姓或社會上階層較低的人,而這大群人是困苦流離的。「流離」其實是「躺著、無助、無力」的意思,而這一大群困苦無助的人,就如群羊沒有牧人,於是耶穌就「憐憫」他們。
「一大群人」,有時譯為「群眾」,在四福音的記載中出現超過 100 次之多,「群眾」的出現可能是需要食物、可能是想被醫治,或是想看神蹟… 而這些「需要」或「想要」耶穌早已知道了。或許群眾的表現在我們看來是自我中心、是不成熟,甚至是無知,但耶穌對「群眾」既沒有嫌棄,也不是斥責,而是深切的體諒這些人性的軟弱與局限。
誠然,在認識主之前,其實我們每一個又何嘗不是自我中心、不成熟與無知呢!我們同樣需要主的憐憫,因我們從前也是群眾的一員。
全是主的恩典,從群眾之中,主揀選我們成為祂的門徒。
金句「之後」的吩咐
既然是主的門徒,就讓我們聆聽主接著的吩咐:
『於是耶穌對門徒說:「要收的莊稼多,做工的人少。所以,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。』《馬太福音》9 章 37 至 38 節
耶穌期望的不是祂獨自一人「走遍」、「看見」及「憐憫」,因為「要收的莊稼多」。不過,特別的是,耶穌不是叫門徒立即就出去,而是吩咐他們:「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」,因為莊稼是屬於主的,只有主才有權去差遣工人,唯有這樣,工人才知道自己是「為誰」出去,是「為主」,而不是「為自己」收莊稼,這是每一位被差遣的工人要緊記的。這樣就結束了第 9 章,而第 10 章開始是記載主耶穌揀選十二門徒,以及如何差遣他們出去。
短短兩節主題經文,其實不單是金句,而是主耶穌昔日在世時的身體力行。今日我們作為跟隨主的人,是否願意被主耶穌差遣,去「走遍」、去「看見」,並「憐憫」一大群人呢?而這「一大群人」可能就是「愛.餸飯」那 70 多戶的家庭。
若是這樣,我們要「走遍的」就是利東邨和鴨脷洲西邨,要「看見的」就是當中長者和家庭,也祈求主給我們一份「憐憫」的心腸,謙卑而溫柔地將餐劵送到他們手上,不為別的,只為「見證基督的大愛」,至於何時,何人及如何「收主的莊稼」,願聖靈親自引領每一位被差遣的弟兄姊妹。